许浩明,许浩明讲师,许浩明联系方式,许浩明培训师-【讲师网】
营销LTC变革专家十三年华为人北大人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许浩明: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2016-10-21 3576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再也不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要看这条链的磨合程度。

作为处于发展最迅速、波动最激烈的通信行业,世界500强的华为是如何构筑这条价值链,以形成客户、公司、员工、供应链的“互赢利益共同体”?

第一,前端要控制产品和订单的复杂度。不是什么样的订单都应该接,不是什么样的生意都应该做。这有点抽象,让我举个例子。我到一家几亿规模的制造企业,该公司有数千个产品,每个产品又有成十个型号,其实在料号层次就有几万个最终产品。区区几亿的业务,摊到这么多的产品上,规模效益可想而知,给后端的供应链运营带来极大挑战。有些产品几年都没生产了,突然来了个小订单,接下来,却发现有些零部件供应商都不生产了。剩下的故事不讲你都知道了。有个生产电纸书的公司,与苹果的iPad、亚马逊的Kindle竞争。他们的电纸书呢,一度有37种型号,连自己人都弄不清哪个是哪个。我跟他们的老总谈起,老总说,这个你就不懂了:我得填格子啊。比如高中低档三种用户,大小两种屏幕,职业人士与学生,这就是12个格子。如果我不填,他的竞争对手就会填,言下之意是他的市场份额就受到侵蚀。我反问道,既然有些格子明知不赚钱,竞争对手来填,让他们来亏本,不是正好吗?无语。

这只是本土企业产品线高度复杂的一个缩影。还有个做汽车装饰品的公司说,我们是定制品行业,客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产品,您这产品的复杂度控制是没得谈了。是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只生产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只有一个零件、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客户,不过这样的公司不存在。但是,不能因为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就忽视产品的复杂度控制。而且不是由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就不能控制复杂度。否则,为什么在同样的行业,服务同样的客户,有些公司的产品复杂度控制地好,绩效也更好;而有些公司就控制地差,绩效也更差?这些认为复杂度不可控的人,其实是单一指标驱动的代表,放在采购上就是为了采购降本,不惜牺牲产品质量;放在销售商,为了增加销售额,就不考虑盈利率。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不愿承认,产品的复杂度带来组织和流程的复杂度,也直接推动成本攀升。成熟行业,就如摩托罗拉的前首席采购官特蕾莎·梅提所说,哪个公司能很好地控制复杂度,哪个公司就更有可能生存。企业要认识到复杂度是成本的驱动器,降本要从降低产品、流程和组织的复杂度入手。

第二,后端要整合供应商,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有些企业每年只有几亿的采购额,竟然有好几百个供应商。要知道苹果两千亿美金左右的业务,主要供应商也就150多个。采购额太分散,供应商太多,采购的管理资源摊地太薄,根本管不过来,就只能放任自流,供应商绩效只能听天由命。更重要的是,采购额分散,企业的议价能力下降,而且没法引起供应商的足够重视,导致订单层面的交货、质量和服务等问题不断。这主要是供应商选择不到位的恶果。这些年,我走访几十家本土企业,发现很多企业在供应商选择上,决策都比较草率:有的奉行最低价中标,有的是设计说了算,有的整天忙于救火 ,哪个供应商能做,就让哪个供应商进来。我问他们:如果你们自己要建生产线,是不是也同样草率?答案当然是No:生产线是大事情,你得论证需求,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轮一轮验证后,再做决定。我再问,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产品,其成本有70%左右是来自供应商,这也意味着70%左右的生产活动是发生在供应商处,那为什么供应商选择能这么草率呢?无语。

不过退回来一步讲,这些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虽说草率,还算有,而供应商的绩效管理,在很多企业里,就根本不存在。不信,随便找个公司,问去年在最大的供应商身上花了多少钱,都花在哪些方面,该供应商的按时交货率是多少,质量绩效如何,看有几个公司能回答出来。有些公司的供应商的绩效管理虽说有,也大都是事后管理,被动反应:供应商出了问题,内部客户把采购叫来,批了一顿;采购把供应商叫来,责骂几句,做点表面工作,糊弄一下了事。结果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项目、或者不同的时间一再发生。供应商选择不到位,不合适的供应商选进了公司;后续绩效管理跟不上,供应商层面的问题没解决,都注定订单层面的问题忙不完。整天忙于订单层面的问题,就没有时间来做供应商层面的事,比如为新产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及管理供应商的整体绩效,从而导致订单层面的问题更多,于是就陷入恶性循环。细究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意识到公司70%左右的增值活动发生在供应商那里,从而没有建立完善的供应商选择、管理体系,也自然没有配备足够的资源。我给两个客户的董事长解释了这些,他们明白了,当场就拍板配置更有资质的人来管理供应商,算是开了个好头。

第三,中间要抓卓越运营,完善计划部门和计划流程,通过更好的计划来更好地推动执行。我经常问一些企业,你们是强于计划还是强于执行?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强于执行。这其实是本土企业的共性。如果对比北美和本土企业,你会发现北美的企业家层次比较薄弱,因为大多企业都是由职业经理人运作,在企业家精神上,这些人跟本土这些从街头混起的创始人相比,自然是没法相提并论;在执行层,北美的员工也与本土基层员工在吃苦耐劳、执行力上不能相比。但在计划层面,也就是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职责方面,北美企业优势明显。他们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层次,其核心能力就是计划,即把公司的战略、愿景转化为可行的计划,并在执行中不断反馈、改进计划。这是北美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大优势。对本土企业来说,这正好是短板,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没有产生什么计划人才(就如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民主、也不共和一样),改革开发二三十年来,虽说三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企业也培养了一些,但需求太大,还是供不应求。结果是本土企业普遍计划水平不高,全靠执行来弥补。我们做供应链的都明白,计划是供应链运营的驱动器。生产、采购和物流的执行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划水平。计划不到位,执行要弥补的代价很高。在这些公司,计划薄弱,连接各主要职能的销售与运营计划(S&OP)流程就基本不存在。限于篇幅,这里不予深入。

在很多本土企业,重执行而轻计划的文化比较盛行,计划部门本身往往很薄弱,系统、流程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计划方法单一,没法满足业务的需要。比如有个几百亿的大型设备生产企业,对所有的产品都是按预测生产。由于有些产品预测困难,一方面造成大批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又是短缺。其实在产品配置复杂、需求变动大、批量较小的行业,企业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做计划。比如在我的一位朋友领导的咨询团队帮助下,这个公司把产品分为三类:(1)需求稳定,批量较大的,采用按预测来生产;(2)需求较稳定,批量较大的,在零部件层面按照预测来采购,在成品层面有客户订单驱动;(3)需求变动大、批量很小的,完全依赖客户订单驱动,而且尽量把需求向第一、第二类引导。经过这一系列并不算复杂的运作,该公司的库存大幅下降,给客户的按时交货率也大幅上升。相反,有一个小公司,所有的产品都由客户订单驱动。这看上去很好,其实很多人不理解订单驱动下的供应链成本:订单驱动,单件生产,生产成本高,采购成本也高,而且交期紧,赶工加急,费用惊人。其解决方案也是用上述三种分法。遗憾的是,该公司就没有计划职能。你能想象到,其供应链运营能有多低效。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无锡站 wx.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