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所熟知的企业培训师,是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师,他们掌握了专业的技能和技巧,在三尺讲台上为学员们点亮了开启未来的明灯。培训界盛传的“教练技术”,实质上是美国的舶来品,2016年,甚至出现南方某知名报业对此营销模式产生质疑。但从客观上分析,讲师的专家式课程搭配教练式的督导,能产生能量十足的物理性反应,确保课程既具备高度,又能在企业轨道上正确落地运行。所以,培训师的第二重身份,可以命名为“教练”。
毋庸置疑,专业讲师与教练在角色上具有互补性。专业培训师比专职教练更有底蕴,教材自成体系,而且有理、有据、有高度、有指导意义,多是传授“技能技巧”,学员每每听完课程,知识库总能多一些“干货”储备。专业讲师多是劳心一族。教练技术讲究“向内探寻”,多是偏向心灵鸡汤式的“意愿启动”,持续性地督导跟踪,属于劳力一族。有了前端的干货知识,增加后端的追踪督导,思想对行为产生的改变,才具有可视化效果。
您是不是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设置培训岗和督导岗?老板们早已意识到培训落地的重要性!培训岗负责的当然是培训的工作,督导岗,肩负着教练的使命和责任。
如果企业的培训部门能够做好本职培训之余,融入教练技术,建设训后落地追踪系统,培训课程则可能升级为培训项目。培训条线的员工比督导岗员工更贴近课程主题,将课程升级为项目,过去局限于培训现场,现在可以通过教练式督导呈现“可视化”的成品,培训部门及讲师的身价自然水涨船高。所以,培训部负责人应当有立项意识,做好前端授课,还应当做好中期和后期的追踪督导,让每一场培训,都成为一个产生价值的项目!
由此延伸而来的便是企业培训师自我定位的问题。如若自我定位为普通讲师,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年到头就讲那么几堂课程,便成为了“知识库”的搬运工,价值状态呈现递减趋势;如若自我定位为项目式导师,传授专业知识并共享“渔人”之道,通过标准化流程设定或流水线式的跟踪工具,更能腾出精力和时间开发更多有价值的课程,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项目化运作,可以让课程成果具备可视性,让高层管理者对学员成长一目了然,一举多得!
将每一场培训都做成一个主题明确的项目,这样的讲师一定是优秀的项目导师,他们必定是WRC技能的践行者。擅长讲授课程并且坚持引导学员自主地Wholistic、将答案Resourceful、创造出来 Creative,这就是时代对企业高级培训师提出的要求。毕竟,人与人具有的能力不会差太远,项目式导师相信所有学员都具有创造性,拥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在适当的激励下,能够提升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确定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对策。除了讲授专业知识,项目式导师还应陪伴、倾听、观察并激励学员,做到:深度倾听、有力提问、有效反馈,支持他们自主解决问题,为其自主实现目标、获取成功提供帮助。
……
在全国性大型企业从事专职培训工作十年,我越来越觉得,让每一次培训,都成为一个项目,这是企业培训部门及培训师的价值所在。通过“前端授课、中端和终端追踪督导”的项目化运作,令培训效果“可视化”,不正符合时代对培训师的要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