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苦教育不得不说的3个秘密
摘要:父母是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人,一个观念能能否在实践中起到良好作用关键要看是父母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今天我们来聊聊有关吃苦教育的疑问,希望父母借此更好地领会吃苦教育的内涵。
一个调查及引发的讨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父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练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获。
这份调查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认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就如俗语所说“不知苦,哪知甜”、“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警惕极端化,如果把吃苦教育变成纯粹的吃苦,那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融入生活,而不能剥离成某次训练营或者几项任务……
疑问1:吃苦教育只是为了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让孩子变得更“强”吗?
“吃苦教育不只是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让他们变得更‘强’,更是培养孩子们柔软的心灵,提高共情能力、悯弱能力,让他们变得更‘软’。”
很多人在推崇吃苦教育,凭借的理由就是当前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责任意识淡薄,过于沉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困难轻言放弃。没错,啃老族的存在,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孩子们需要吃苦教育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坚韧的意志力。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够“强”,大家普遍认为要通过吃苦教育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坚强,练就顽强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可是,与此同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却出人意料的冷漠,铁石心肠,他们看到别人深陷痛苦,常常无动于衷;对自己的拥有幸福不知珍惜,对他人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孩子缺乏柔软的内心。人世间的乐总是相似,而苦各有不同,乐可以独享,苦则希望分担。对他人疾苦的理解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弥足珍贵,而体会他人的苦尤其需要一颗柔软的心灵,一颗对苦有过切身感受的心灵。因此,小育认为,同样可以通过吃苦教育来培养孩子柔软的心灵。
吃苦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会拓宽加深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和体会,吃过苦的孩子知道陷在困苦中的感受,知道从困苦中走出来需要什么样的努力,也体验过走出困苦后内心的愉悦。有一句话说,你看到的都是你内心有的,如果你没有体会过、经历过,那么你是看不到或看不懂的。当孩子有了丰富的内心体验,他就更容易对周围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也容易出现相匹配的情感,看到别人深陷困顿,他更可能去理解或援助,看到别人开心顺利,他更可能心生欢喜和祝福,得到别人的关爱,他更可能心存感恩。说到底,吃点苦能让孩子体验丰富,内心柔软,建立更为和谐真挚的人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