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培训,总离不开“爱岗敬业”四字,基本逻辑关系为“爱岗是敬业的前提”。这种逻辑实际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本课与前述课程不同,是以社会学中人的角色扮演为理论依据,从组织的社会目标出发,讨论人在组织中角色的扮演,认为这才是职业态度的逻辑起点。当你按照角色规范扮演某种组织角色时,情感不应该成为敬业与否的理由,从而得出“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敬业,即使不爱岗也要敬业”的结论。
课程的另一部分,是在职业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情绪。以心理学“活在当下”为理论依据,阐述敬业对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意义——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敬业会使自己真正体会到“工作着是美丽的”,生活也因此而美丽。
贴上一个“用职业态度对待职业”的典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上述文字出自《吕氏春秋·去私》。孔夫子评祁黄羊“善哉”,而从角色扮演的角度看,祁黄羊是在“大夫”、“仇人”、“父亲”等角色中进行了流畅的角色转换,才能够“公矣”。
与个人其他角色无关
与他人无关
与环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