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松,王育松讲师,王育松联系方式,王育松培训师-【讲师网】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2019-01-04 2985
对象
所有人
目的
幸福人生
内容

——听强庆祥讲师《幸福内心禅》感悟。

张讲师认为:衡量人生是否幸福有三个指标,即:一生理的健康;二内心的自在;三事理的圆满。

一、生理的健康。有两个根本而简单的方法:站桩,静坐。各人可根据喜好、时间、工作或生活的需要或单一或混合灵活使用。

二、内心的自在。人生有烦恼,西方心理学在缓解和消除人类烦恼方面功不可没。优秀的心理治疗师能运用转移注意力、心理暗示、催眠、家族系统排列等手段去帮助患者减缓烦恼给人类带来的干扰或痛苦。但却不是根本或究竟的办法,因为面对严重的精神患者时,这些心理治疗师也会束手无策。而在中华优秀圣贤文化中,却有着古老而终极的解决办法,那便是禅。禅字由“示”和“单”两个独体字合成,意指展示单一精纯之心为禅,或有彻底的自知之明为禅,禅又叫安心之道。禅字不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有的汉字,而是早就存在的。说明安心之法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诞生。早在尧舜时间,便有十六字心法代代相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中有记载。)意思是:人是天地万物之心,心为天地万物之主。人心有道心与欲心两类,道心又被后世道家称为清静心、真常心,儒家称为仁心,佛家称为本心、真如心、自性心、本来面目,王阳明称为天理、良知等;欲心则是指人站在各自立场、为达到私人目的而贪求超出自身基本需求之外的欲望之心,人的欲望无一例外地带有自私自利、分别取舍的倾向,与道心即天理良知背离而有差别。古圣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为的是确保天地万物所有众生生生不息、和谐共处这一至善境界。因此,尧在传位给舜时说”允执阙中”,舜在禅让传位给禹时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意思是:“人心是难以叵测、利害并存而危险难安的,道心(天理或良知)则是极其微细难察而妙不可言的,对于这个极其微妙而惟一的道心(良知)之性呀,要能牢牢地把握,以不偏不倚,大公无私、公正合理的态度来自我修心与平治天下!”

何为天理与人欲呢?比如人要吃饭,是天理,人非要吃山珍海味便是人欲;人要娶妻是天理,人若要娶三妻四妾便是人欲。

古圣先贤运用朴素而平易的语言就将人性分析得如此简单明了,并道出了人生烦恼痛苦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所以消除人生烦恼的根本方法就是观照并见到自己的道心,只要时时觉悟自己的道心,烦恼痛苦就会烟消云散。这就是内心自在的根本方法。越是有效的方法,越是简单易行,这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至简的道理。我们普通凡夫为什么不容易相信并做到呢?这是因为人的道心被欲望遮蔽已久,而只会使用人心去妄想分别和妄自取舍的必然结果。

三、事理的圆满。如果说知晓烦恼来时要进行站桩或静坐是“知”,那么,当烦恼来临时,立即站桩或静坐是“行”;如果说内心的自在是“知”,那么追求事理的圆满就是“行”,我们要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上,做到“知行合一”,才是事理的圆满,即至善的境界。只要活着一天,人心就会妄动不休,念头如水迁流不息、奔涌不止,其中有满足欲望的私心杂念,也有利益天地众生的善念,而如何“存天理去人欲”,实现知行合一,确保事理的圆满呢?诚如孔子所言:人皆有恻隐之心,谓之仁;人皆有羞恶之心,谓之义。孔子所讲的仁义之心即是道心。又如王阳明所说:人人皆有良知,看上去十恶不赦的坏人,因为有羞恶之心即是有良知,聪明与愚笨的人也都有良知,良知不分贫富贵贱智愚,人人本有尽有。那么,我们平常人为什么就常常会烦恼痛苦而难以根除呢?这是我们平常人缺乏在事上磨练或主动训练的原故。我们有些人是不知道圣贤所传的安心之法,所以妄想妄为;有些人是知道圣贤的心法,但常被现实世俗人们所追求的名色财食睡所迷惑而难以相信圣贤;还有些人是相信圣贤,也愿意练习安心之法,如学习经典、站桩、参禅打坐,但被多年形成的烦恼习气所缠缚而难以持之以恒,因收效甚微而放弃。因此,自古以来便有:“求道者千军万马,得道者凤毛鳞角”之说,真正能成圣成仙成佛者只是极少数有志者的专利。俗话说:“学好千日难,学孬一时易”。所以,圣人王阳明主张,光是懂得“天理即良知,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可以成圣人”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一切道理都还要在事上磨练。只有对圣贤的言教深信不疑,并发起圣贤之志,且持续在一切事上磨练,借事修心,持之以恒,先养成良好的习惯,再让好习惯成就我们人人渴望得到自在与圆满。这就是圣人教我们“存天理去人欲”的终极目的。

借当下所做的事去观心、修心,使人心净化为道心;当事情顺利时,人的心情常存愉悦,而难以观心与净心,故说”富人难悟道”;而人遇事不顺,遭受所谓的艰难困苦时,才是反观内心,净化欲望,使人心回归道心(良知)的最好时机。当人心重归于道心之时,正是拔乱反正,运用良知进行正确取舍,进而去做真能利益众生事业的最好时机。战无不胜的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说的正是破除外在的事相对容易,而时时察觉良知殊为不易,并以良知为人处事的难能可贵之处。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微妙之处!

有学生问王阳明:您说知行是合一的,可是我为什么明明知晓这个道理,可在日常的行为中就总是做不到位呢?王阳明回答:这是因为你所说的“知行合一”,并不是我所指的“知行合一”,我所说的“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这个良知即是行,相当于“格物致知”中的“致”,“致”作“通达、达到”解释,也就是“行”的本义;了解或弄清事物的真相,或透过现象看本质,叫格物,而完全彻底地了解明白了事物的本末、先后、终始叫致知,即通达了良知这个最高境界;致知是为了格物,即学以致用,格物是为了致知,明白良知、把握良知、善用良知才能使人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事得天下;格物与致知是一体的两面,如果说格物是往身外探求,则致知是向心中观照,人心本来寂静,人生是对境生心或动心,因缘和合的结果,当我们看见外界的境遇时,是因为内心有所触动而看见的现象。天地万物,人生际遇本无善恶、美丑、好坏之分,善恶、美丑、好坏是人心分别好恶和主观判断的结果。内跟外,格物跟致知,本来一体,只是为了方便言说,才分别来说。甚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码事。只是分段来说,方便平常人理解而已。

综上所述,张庆祥讲师所讲幸福的秘密,也是为方便我们普通人理解而将幸福依次第一分为三,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而已。用心的人仔细揣摩便不难发现:所谓的站桩与静坐都是提示我们要懂得适时从纷繁的事务中抽出身来,以便我们进行深入地反思与正确的训练。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无论是双腿盘坐也好,还是意守丹田站桩也好,都是需要相对安静的时空环境才能进行并有所收益的。只要持之以恒地正确练习,就能收获身体上的安稳与心灵上的清静,正确的坐姿与站姿可以有效地长养人的正气或生发阳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净化人心欲望的目的。这既是得自在的简单决窍,也是明心见性,格物致格,实现知行合一,达到事理圆满的根本途径。

其次,从内心的自在角度讲,一个内心时常清静自在的人,决不会妄想妄言妄为,从而感召各种不良境遇和生起烦恼。即便遇到业力而来的不同境遇与烦恼时,也能用心若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始终保持道心安静不动的清净境界。如此坚持修行的人,即不易出现身体上的烦恼与病痛,即便有烦恼与病痛,也能视生病为消业或还债,而毫不抗拒并全盘接纳,在烦恼生病的过程中,反思之前的种种过失,发起忏悔之心,忏是认错,悔即改过,在这种忏悔的过程中,人心会越来越清静自在,心灵清静自在的人,一方面,对于病患者而言因为常能接受天地纯正的阳气,而能提升人的生命力和自我疗愈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上的时时事事处处皆经良知为指引,尽善尽美地处理好每一件事,达到事理上的圆满。

(本文仅代表个人体悟,未必符合张讲师原意和圣人王阳明的真实言论,但求符合圣人的言教的义理。——王育松注)

上一篇
上一篇 六顶思考帽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无锡站 wx.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