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海,李发海讲师,李发海联系方式,李发海培训师-【讲师网】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发海:智 者 不 抱 怨
2016-01-20 47958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很明显,先哲们是在告诫世人为人处世时要学会尊重和赞美,至少也应做到慎言慎行。可惜的是,这句话没有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崇尚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机构、大小组织,到处都是吹毛求疵、流言蜚语和永不止息的抱怨。
    工作不好,抱怨;上司不好,抱怨;下属不好,抱怨;经济不景气,抱怨;生活环境不好,抱怨……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抱怨,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无不处在人们抱怨的唇枪舌剑之下。然而事实却是,抱怨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信试问,天下虽大,谁又能靠抱怨成为成功人士?
    相反,抱怨反而会把问题带向更加复杂的一面,给我们带来诸多严重影响。
    首先,抱怨会破坏我们原本积极的潜意识。曾经抱怨过的朋友都知道,只要我们的头脑中一有抱怨的意识,我们立即就会停下或者放慢手中的工作,为自己鸣不平、拉选票,甚至不顾一切得找到对方讨个公道。如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不是大骂世事不公,就是哀叹老天无眼。久而久之,不仅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心情和心态。而真正的勇者,他们从不抱怨,他们总是能冷静地看待世界,审视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今年刚满30岁的苏珊是美国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创办人。小时候,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乡下。奶奶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为人慈祥又和气,邻居们都喜欢和她聊天。每当那些喜欢抱怨、爱发牢骚的邻居到商店买东西时,奶奶总是会把苏珊拉到身边,让她看自己和邻居说话。
    有一次,邻居爱普生前来买香烟。奶奶问他:“今天怎么样啊,爱普生老兄?”
    爱普生长叹一声说道:“唉,今天不怎么样啊,哈德森大姐。你看看,这天气这么热,气死人了。这种鬼天气,真要命啊!”
    奶奶一边给他拿香烟,一边附和着说:“是啊,是啊!嗯,嗯……”一直抱怨了十多分钟,爱普生才离开了小店。
    又有一次,邻居汤姆一进店门就向奶奶抱怨道:“哈德森大姐,真是气死我了!我再也不想干犁地这活儿了!尘土飞扬不说,驴子还不听使唤。我真是干够了!你看看我的腿、脚,还有手、眼睛、鼻子,到处都是尘土,我真是干够了!”
    奶奶仍然是那副老样子,一边给他拿东西,一边附和着说:“是啊,是啊!嗯,嗯……”
    等汤姆发完了牢骚离开小店,奶奶把苏珊拉到身前,问她:“孩子,你听到这些喜欢抱怨的人说的话了吗?”苏珊点点头。奶奶接着说:“孩子,在每个夜晚都会有一些人——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酣然入睡但是再也不会醒来。那些与世长辞的人,睡觉时不会感到暖和的被窝已变成冰冷的灵柩,身上的羊毛毯已变成裹尸布,他们再也不能为天气热或驴子不听话而唠叨一分钟。孩子,你要记住: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那你就设法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那就改变你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但你一定不要去抱怨什么。”
    长大后,苏珊牢记着奶奶的话,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她也从未抱怨过什么,最终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成了业界有名的女强人。
    其实,我们与文中的爱普生和汤姆何其相似,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件小事、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于天气不好,都能让我们陷入长时间的烦恼,沉浸于懊恼和悲伤中不能自拔。然而天气绝对不会因为你抱怨而转凉,驴子也不会因为你发牢骚而变得听话些。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不会体谅别人、不会自省的人,情况会更加糟糕。但你一定要清楚,烦恼、抱怨、愤怒都没有用。即使你抱怨连天,它也不会为你失眠。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改变。
    其次,抱怨会破坏人际关系。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消极、负面的人,更没有人愿意忍受你的牢骚和坏脾气。不满的情绪,必然会破坏内心的平静,进而影响工作和整个团队,接下来势必会带来更多的被抱怨和相互抱怨,甚至成为致祸的根源。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往今来,因为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导致身败名裂甚至为此丢掉性命的人数不胜数。当今社会我们虽然不可能因为抱怨几声就掉了脑袋,但是因为抱怨丢掉工作、丢掉人脉甚至招致无妄之灾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与其如此,我们又何必非得抱怨呢?毕竟,抱怨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一种最最拙劣的手段。

智 <wbr>者 <wbr>不 <wbr>抱 <wbr>怨

抱怨最大的伤害者是自己

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东西’不外乎两种:穷人和抱怨,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鸡和蛋的关系——贫穷(抱怨)孕育了抱怨(贫穷),抱怨(贫穷)又孵化了贫穷(抱怨)。人们越穷越抱怨,人们越抱怨越穷。”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之所以抱怨,就在于我们认为抱怨能为我们带来某些好处,比如同情、认可和优越感。但就像哲人说的那样,事实上我们不仅“越抱怨越穷”,还会由于抱怨招致一连串的麻烦。到头来,我们反倒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先说说抱怨与同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过抱怨自己的身体不舒服的经历,但是这些人却并非真的生病,而是因为他们知道“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获得附带的好处。抱怨可以赢得同情,但是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你认定抱怨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同情,无疑是大错特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一生坎坷,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儿子也惨死狼口,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她逢人便讲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逐渐被乡里人所厌恶,甚至远远地见到她便躲开。再后来,连东家鲁四老爷也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鲁家。流落街头的祥林嫂,很快便结束了她贫穷、艰难的一生。
    虽然我们并不能据此说是抱怨害死了祥林嫂,毕竟真正造成这一悲剧的是万恶的封建制度,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侧面看出,一味地抱怨非但换不来同情,反而会招人反感。而且同样是祥林嫂,在她没有抱怨以前,她是颇受鲁家和众人喜欢的。可见,还是及早放弃抱怨为妙。
    接下来再说说抱怨与认可的关系。
    一位招聘经理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每次面试,我都会问应聘者‘你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正面了解他对以前自己所在公司的评价,如果他说他以前的公司多么多么不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不管这个人有多么优秀,我也不会录用他。因为我相信,那些整天喜欢抱怨的人,肯定一事无成!”
    当然了,企业中的抱怨者远远不止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当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各种“声音”立即会从各个角落传来!有的人虽然口头不说,但他们会立即用行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比如偷奸耍滑、钻空子等,反正绝不会任劳任怨。这样一来,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抱怨和被抱怨自然在所难免。这样的人,往往也会很快出现在其他公司的招聘经理面前。
    所以,试图通过抱怨别人或抱怨环境以期得到他人的认可,其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也许有的环境确实不太适合你,但是与其抱怨,你还不如选择离开;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为它而努力。唯有高度的敬业和忠诚,才有可能改变环境和他人对你的看法,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否则,即便是自己创业,这种恶习也会给你带来各种不利影响,甚至直接从根本上导致你与成功无缘。
    还有一种人的抱怨动机,源自于他们认为抱怨对方可以使自己显得更为优秀。我们常说的“贬低别人等于变相地抬高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同样知道,人不是“抬”高的,无论你把对方贬得有多低,你仍然是你,跟他有多高多低,甚至跟有没有他,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况当我们在抱怨别人的某些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们自己没有这一缺点,但就能据此认为我们就比对方优秀吗?显然不能,或许我们真的没有这一缺点,但人无完人,我们甚至有更致命或者更不堪入目的缺点。所以说,这种抱怨的背后不是为了掩饰什么,就是自夸或吹牛,而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一些没有安全感、不能明确自我价值的人。他们的抱怨,无形中向人们传递出了“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而这样一来,往往会招致更多的加害者,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更多的怨天尤人。
    也许有人会问,我用抱怨来惩罚那些伤害我的人,把他搞臭,这总可以了吧?仍然不行。抛开那些人在不在乎不说,须知“盗亦有道”,从一开始你就走偏了,与其用抱怨让彼此两败俱伤,我们为何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呢?而且那样的话,我们与小人何异?或许导致我们被人伤害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综上所述,抱怨的本质源自于人们想通过抱怨得到什么,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抱怨都会让你得不偿失,后悔不迭。所以,聪明的你应该考虑用其他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抱怨,只会让你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智 <wbr>者 <wbr>不 <wbr>抱 <wbr>怨

抱怨会使你失去正常的理智

理,即理性,是逻辑化的主见;智,即智慧,是机智行事的方法。它既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胸怀。一个人有主见、有方法、有胸怀,无疑会比一般人生活得更快乐,也更容易接近成功。而抱怨,则会让人丢失正常的理智,最后毁于自己的情绪化。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意大利卡塔尼山发现了一块墓碑,碑文大意如下:
    有一个名叫托比的人,来叙拉古城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看到山上有一只老虎。进城后,托比便对人们说,山上有一只老虎,上山时要小心。可是没有人相信他,因为这里从来没有发现过老虎。托比一再坚持,并向人们描绘老虎的样子如何凶猛。但是任凭他费尽口舌,人们仍然不相信。最后托比说:“既然你们不信,那么我带你们去看看。”
    当时柏拉图和他的几个学生也在叙拉古城,师徒一行人和托比一起上了山,但是一连几日,始终没有发现老虎的踪迹。面对人们怀疑的眼光,托比一边抱怨人们不信任他,一边对天发誓说,当天他确实见到了老虎。人们却说:“当时你的眼睛被魔鬼蒙住了。如果你再坚持说见到了老虎,人们就会说叙拉古城来了一个撒谎的人。”
    托比非常生气,他说:“我从来没有撒过谎!我真的见到了一只老虎。”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托比逢人便说他没有撒谎,并抱怨那些不相信他的人。到最后,人们见到他就躲,甚至认为他是个疯子。
    这实在让托比无法忍受。他买来一杆猎叉,独自上山寻虎。他发誓,一定要找到老虎,把它打死,拖回来让人们看看。
    结果托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几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了一堆破碎的衣服和一只脚。法官验证后说,托比是被一只重量为500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
    托比没有撒谎,也不是疯子。可是,用死来证明这一切,未免代价太高。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然而世上许多不幸,都发生在人们急于向别人证明的过程之中。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太在乎世俗的眼光,而抱怨则会让人走入极端。
    其实,“证明自己”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实际上很多人不过是在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庸人自扰的想法。
    如果你是出色的,即使你不去证明,别人也会看到;如果你是平庸的,无论你怎么证明,你也无法蒙蔽群众雪亮的眼睛。更何况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刻意地去证明自己,可能就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引来小人的嫉妒;如果你是平庸的,却费尽心思地试图证明自己并不平庸,那么别人看到的只会是一个跳梁小丑。就像西方那句著名的谚语所说的——所有的傻瓜都是自证的。
    所以,那些真正出色的人,是不会刻意去证明什么的,更不会因此走入极端。即使是在利益受损、人格受辱的情况下,他们也从不抱怨,从不执著于证明什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保护自己、不会反击。他们的理,是最坚固的盾;他们的智,则是最锋利的矛。

 

智 <wbr>者 <wbr>不 <wbr>抱 <wbr>怨

一时的冲动会毁掉你的一生

有人说,冲动是一切悲剧的根源。此话不假。生活中有很多原本老实本分的普通人,只因不能克制抱怨心理,结果把抱怨变成了冲动和报复,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杨某与张某本是母子,母亲杨某改嫁后,跟随母亲生活的儿子张某总觉得母亲对继父的孩子更好,因此经常抱怨母亲,母子关系日益紧张。2007年2月13日,张某向母亲要钱买手机遭到拒绝后,一气之下将家里的“敌敌畏”农药投进了早饭中,其母、继父和继祖母吃过有毒的饭菜后很快昏迷。张某见状既害怕又后悔,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其母和继父很快脱离了危险,但继祖母却中毒身亡。20岁的张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相关调查显示,时至目前,这种由于一时冲动、怒火攻心而导致的犯罪案件已经远远超过了有预谋、有计划的犯罪案件数量。此类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着思想偏激、报复和嫉妒心强烈、爱抱怨甚至仇视社会等共性。有时稍微受到外界刺激,他们便不能容忍,尤其是那些“曾经深爱”的人。
    他们青梅竹马,他们两小无猜。他们郎才女貌,他们事业有成。他们在所有人的祝福声中走进结婚的殿堂,认识他们的人,无一不看好他们。但是仅仅两年,他们的幸福却过早地凋谢,并以悲剧收场。
    原因非常老套:婚后一年多,他出差时遇到了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女孩温柔漂亮有气质,爱他潇洒大方又多金。时间一长,二人鬼使神差,欲罢不能。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她便知道了真相,而且偷偷跟踪过他。她生气,她后悔,但她不想失去他。一开始,她还能冷静下来,像书里和电影里说得那样,用智慧对付那个女孩,用温柔挽回他的心。然而他屡教不改,反倒有恃无恐。最后,她的理智变成了强烈的冲动,只要一见面,非吵即骂。有一次,他甚至出手打了她!看着他的眼神,她终于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温柔的他,也不再是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他。
    我得不到的东西,谁也别想得到!于是她假装大方地说:“我累了,我决定退出这场辛苦的战役。与其三个人都痛苦,还不如我退出。虽然我不想退出,但我只能放手。祝你们幸福!”
    一番话说得他甚至有了和她破镜重圆的冲动,感动之余,他答应了她的请求,见一见那个女孩,让自己明白自己输在了哪儿。
    女孩来了,三个人的晚餐在一家很高档的酒店里进行。“果然很漂亮,可惜啊!”这样想着,她把偷带进来的浓硫酸泼向了女孩的脸……
    也许你确实是一个受害者,但己所不欲,我们又何必一定要把伤害加诸他人呢?也许他曾经真的爱过你,也许你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但时过境迁,请不要在不恰当的时候再傻傻地追问:你不是说要和我一生一世吗?更不要像她那样做出类似的傻事,伤害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智 <wbr>者 <wbr>不 <wbr>抱 <wbr>怨

苛求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剑

“不要苛求别人,更不要刻薄自己,这样快乐会很容易。”——这是著名作家徐璐的名言。作家用寥寥数语便告诉了我们拥抱快乐、远离抱怨的真谛——不要苛求他人。
    所谓苛求,简单来说就是过严地要求。既然是过严地要求别人,自然没有人乐于接受。心理学家指出,无休止地抱怨,或者向他人施加压力等行为,都是对一个人的精神施暴。人们的承受能力毕竟有限,一旦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除了极少数人会消极躲避以外,大部分人都会本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原则回敬你。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无疑都是人们不愿看到的,无疑都会引发一连串的抱怨。
    父母过世以后,大勇一直和妹妹小玲相依为命。大勇在一家建筑公司上班,小玲则在家料理家务。
    周末下班回到家,小玲一脸冰霜地抱怨道:“哥,你怎么又回来晚了!对了,刚才物业又来收取暖费了,你发工资了没有?”
    “还没有,经理说……”
    “说,说什么?一个大男人,一个月才赚1000块,还每个月拖、拖、拖,你看人家小丽的哥哥,现在都做部门经理了!”
    “他有本事,你去找他呀!别在我这待着!一天到晚不干活,你说我一下班冷锅冷灶的,哪有心思干活?猴年马月也当不上经理,都是让你给拖累的。”
    “不就今天没做饭吗?我每天在家当洗衣妇、烧饭婆,哪一天不是累得腰酸背痛的?今天我还就不做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你累,难道我就不累吗?你知不知道,现在金融危机越来越严重,我们公司又要裁员了,我的压力有多大,你知道吗?”大勇越说越气,到最后怒不可遏,随手把手里的公事包砸到了小玲身上。
    “呜——呜。”小玲像个泼妇似的号啕大哭起来。
    “这日子没法过了!”大勇抬腿出门,到外面的小饭馆喝酒去了。
    大勇并不知道,小玲之所以没给他做饭,而且向他抱怨,其实是因为心爱的男友抛弃了她。小玲非常伤心,却又无处排解,只好把烦恼发泄到了哥哥身上。但她哪里知道,哥哥正面临着失业的压力,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此一来,家庭战争在所难免。很明显,他们缺乏必要的沟通,他们不应该动不动就苛求、指责对方。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苛求他人的严重性。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家人同样需要安慰和体贴。家庭生活中,相关的抱怨此起彼伏:
    ——你看人家阿娇的老公,住豪宅、开名车,你再看看你,怎么这么不努力、不争气?说,你什么时候给我买金项链?
    ——你怎么每次都落在人家小刚后面,你也争争气,给我考个第一回来!
    ——爸爸,我同学的爸爸都是局长级的了,您怎么还是个小职员啊!跟人一说都不好意思!
    ……
    类似的家庭,其幸福指数有多高,相信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出来。这样的家庭,不争吵才怪呢。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对他人是否苛求,对他的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同样影响深远。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拥有激情和梦想,敢作敢为,没有规矩和条框的束缚。这是年轻的资本,也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老板就是老板,职场不是理想世界。如果不能从老板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去改变自己,可能终其一生,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住豪宅、开跑车,在抱怨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
    老板们更应该注意,不要整天把“有压力才有动力”挂在嘴边,须知“管理无情人有情”,唯有重赏,才能产生勇夫。如果只知道苛求员工多干活,而舍不得必要的激励,你又怎么好意思抱怨员工炒了你的鱿鱼呢?因此,无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当你对别人苛求的时候,不妨退后一步,看看局中的自己和别人。
    对于我们的朋友,我们更不能苛求什么。只要是我们的朋友,无论性格、能力、地位与你有多大的差别,你都应该学会去欣赏、去包容、去喜欢。有些事,很容易去做,比如埋怨,比如指责。但是抱怨和指责之后,你会发现这非但于事无补,还会让我们失去宝贵的友谊。与其如此,何不学着宽容?何不试着给予?
    所以,在这个不能苛求别人的世界,我们只能苛求自己:苛求自己对家人、对爱人、对朋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都好一点,更好一点。当你找到了自己深藏已久的爱心,当你学会了欣赏和付出,你自然就远离了苛求和抱怨。随之而来的收获,同样会让你始料不及!笑着为自己祝福吧!

 

智 <wbr>者 <wbr>不 <wbr>抱 <wbr>怨

快乐从停止抱怨启程

因为经常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抱怨成了某些人的“例行公事”。抱怨的人不见得是个坏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常常受人冷遇。他们的抱怨也有他们的理由,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世界上最大的困难,却忘记了听他抱怨的人也有这些经历。
    偶尔的抱怨无可厚非,但经常抱怨,就如同往自己的鞋子里倒水,抱怨越多,行路就越艰难。困难和挫折是一回事,抱怨是另外一回事,更为重要的是,原本愉悦的心情会因为抱怨而变得低落甚至哀伤。
    一鸣是上海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去年夏天他到南京谈生意,在中央门,他坐上了一辆出租车,要求到新街口。
    上了车,他才发现和别的出租车相比,这辆车不仅外观光鲜亮丽,而且司机要“正规”得多,天气炎热,但他仍然穿戴整齐,而且车内布置得也十分雅致,让人看了就很舒服、很温馨。
    车子发动之后,司机温和地问一鸣要不要开空调。司机发现一鸣似乎有点疲倦,又问他要不要来点音乐。等绿灯时司机又回过头来告诉一鸣,车上有刚买的现代快报和当期的杂志,最后司机甚至还问一鸣是否需要咖啡。
    司机的“增值”服务很周到、很热心,一鸣有点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吗?但他从司机愉悦的表情里看出了真诚。
    说实话,一鸣的这次行程并不是很开心,这个周末他早已和女朋友约好了的,准备去旅行的,但老总的临时安排打乱了他的计划。从到南京开始,他就有点郁闷。不过因为这位司机的关系,他的心情好了很多。一鸣很好奇地问:“我感觉你的服务很周到,并且与众不同!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
    司机温和地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他说:“我做司机快10年了,那时候还没结婚,因此收入不仅够温饱,而且还能存下一笔钱。自从结婚以后,压力就大了,而且这两年经济形势也不好,收入也减少了,孩子要上学,老婆工作也不稳定,压力太大,活得非常疲惫和痛苦,因此我经常抱怨工作辛苦,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但抱怨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况,反而让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那天,我送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到火车站,他看出了我的颓废。他说:‘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会让你觉得倒霉;如果你换一种心态的话,也许生活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你也不用活得这么痛苦,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我相信,整天抱怨生活不如意,不但改变不了现实,而且还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人要快乐,就要停止抱怨,要改变自己。我想,也许我该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我相信,我把我的快乐带给我的乘客的同时,我也会很快乐的。我也相信,我现在做到这些了!”
    司机的话,让一鸣感动不已。

智 <wbr>者 <wbr>不 <wbr>抱 <wbr>怨

改变心态就是改变命运

香港有三个年轻人,一起到一个露天洗车场当洗车工。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们终日里埋头苦干。
    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到这里洗车,发现他们三个虽然都是洗车工,但工作态度迥然不同。于是他好奇地问A:“你在干什么?”A悠闲地说:“您没看到吗,我在擦车!”
    大学教授又问B:“你在干什么呢?”B笑着说:“我在给顾客做汽车保养!”
    然后他又问C:“你在干什么?”C微笑着回答他说:“我在帮老板赚钱,当然也是给自己挣口饭吃!”
    大概过了六七年,这三个一同来打工的年轻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A作为一个洗车场的业务主管去B开的汽车养护产品店进货,C作为“香港环保洗车王”科贸集团的董事长到B开的经销店考察。B无限感慨地对C说:“你当年就是跟我俩不一样,所以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B说的“不一样”,其实说的就是心态问题。相同的环境,只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各自的命运竟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别。在三个人中,最有成就的,当属C,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心态比另外两个人更好,“我在帮老板赚钱,当然也是给自己挣口饭吃!”一句简单的话,就透露出了他坦然的心态。有了这种坦然的心态,还有什么不可以面对的呢?
    即使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就能让很多人烦恼或者悲伤不已。面对烦恼和悲伤,他们抱怨连天。总觉得是别人的缘故才导致目前的窘迫,因此,对他人有了更多的苛求。
    为什么说是苛求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他们不会因为别人而刻意改变自己。举个例子,同事性格外向、能说会道,他可能不会因为某个同事内向开不得玩笑,就三缄其口,有时候有意无意就会取笑别人一番。这时候,被取笑的人可能就开始抱怨了。但那能怎样呢?抱怨,只会让他们的心情越来越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事情太
多了。
    他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别人身上有他们看不惯的东西,但他们又无法改变这种现实。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呢,也许仅仅改变一点点,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无锡站 wx.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