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农,任新农讲师,任新农联系方式,任新农培训师-【讲师网】
中国西北边疆史、新疆文化与屯垦史专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任新农:新疆有个兵团
2016-01-20 47183
全世界唯一一个叫兵团的地方,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为唯一,物以稀为贵,兵团就愈发在人们心目中显现神秘。尤其是区外包括外国人,不禁要问:新疆为什么要建一个兵团?兵团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简而答之“屯垦戍边”。也不能仅仅解释为了新疆的发展建设。众所周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是国家的一个自治区,有党、政、军及科教文卫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国家机器,这不也是“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么?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胸怀天下,跳出兵团看新疆,跳出新疆看全国,跳出全国看亚欧,跳出亚欧看全球。实质上,历史告诉我们,立足新疆,放眼全国,辐射中亚,环视亚欧,牵动世界,“兵团”意义非凡,作用巨大,其可谓光芒四射,魅力十足。我们不妨共同来探究古今新疆发展史,进而加以解读兵团,就能够足够地寻觅到对于“兵团”的释疑了。
解读兵团,其实比较全面的说法,应该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进行解析,使人们对兵团的存在意义和作用更加了解、更加熟悉、更加理解,甚至于更加支持和帮助。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道主席令,和王震将军的一首诗。1952年2月,毛泽东同志针对新疆建设需要,给新疆军区下发了主席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重新命令你们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这是兵团屯垦戍边使命的大纲。王震将军在1960年3月,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在该师塔里木垦区的九团,写下了一首概括性总结兵团发展史的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通过上述这道命令,和这首诗,使我们对兵团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但真正了解兵团,并非如此简单。兵团,是一个集党政军企于一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实体,更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谈今天的兵团,绕不开古代的“兵团”,这需要我们抱以“纵览千古,方知其中”的心态。
兵团这个词,在《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和《新华大字典》里,均没有直观的名词和字义解释。《汉语词典》里出现的与“兵”有关的成语,最早为《荀子.议兵》里的“兵不血刃”,指没有经过战争就获得胜利;还有《汉书.匈奴传》内“兵连祸结,三十余年”,指的是战争连续不断,各种灾祸接连而来;另有“兵戎相见”一词,指的是以武力解决问题。《新华大字典》里对“兵”的解释是:武器,如“短兵相接”;战士,如“士兵”;与军事或战争相关的,如“兵书”。兵是会意字,小篆的兵字,上面是“斤”,表示为斧头,下面是双手,本义指作战用的武器,又称兵器。由兵器引申为武装力量、军队。兵又可指战士,不过在中国古代,兵多指整个军队,很少用来专指单个的战士。到后来,兵又进一步引申出军事、战争等义。上述是对“兵”的解释。而“团”呢?在《新华大字典》里解释说:全包围;圆形的;球形的食物,如面团;球状物;把东西揉捏成球状,如纸团;聚合、会合;从事某项工作、活动的组织或集体,如工作团;介于师和营之间的军队编制单位;特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量词,如一团棉花。文字源流是:团是形声字,外口读作wéi为形,才为声。团的本义指圆形的,后指把东西揉搓成圆形。今泛指球状物。由团圆义又引申为会合。团也是军队的编制,今又指政治组织、集体。团用于成团的东西,用作量词。从上述对“兵”和“团”的字义、词义解释看,我们找出共同点在于“军队、战争”方面。所以,对于“兵团”一词,可以解释为多个团级编制单位组合起来的武装力量。但是,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战争时,倒是多有使用,如与国军在淮海战役中遭遇的“黄维兵团”,我军的“一野一兵团、二兵团”等等。更早的大概能引申到唐代“玄衣军团”、“波斯军团”,二战时期的各国军团。而对于现今的兵团,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的“兵团”,用上述解释则不是很准确,只能勉强就有点滴之意罢了。不过,兵团在“兵”的作用上是不容置否。长期以来,以“屯垦”为载体,实则意义在于“戍边”。所以,我们也就不必为“兵团”的名词解释准确性而咬文嚼字去劳神费心了。
那么,在新疆历史上,兵团这样一个组织,或者是这样一种组织何时正式出现的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意义上形成的,还是自古有之?本人认为,在新疆大地上,包括古代的西域广袤地区,兵团早已存在,而且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从未中断过。“兵团”是为“应对边事”这样一个特殊形势下应运而生的特殊组织,自古到今,都是贯穿于新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个核心引线所在。同时,他也是一个在新疆历史上的军事、政治、经济(包括商贸,如丝绸之路;农业、工业等,尤其是农业,如屯垦)、文化、科学、教育、交通等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的灵魂所在。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兵团”的出现和存在,就没有新疆的今天,甚至于祖国西北版图的形成。古今以来,“兵团”决定了新疆的进步,而新疆的进步折射了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进步则影响着亚洲的进步,而亚洲进步在世界发展史当中的意义,关乎了近三分之二人口的进步。“兵团”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和平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不妨综合加以解读“兵团”的意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疆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内涵,锻造了一方不灭的神话。世人无限感慨的汉唐盛世,那时被叫作“西域”的新疆,成为整个大汉、大唐乃至近代大清治理的重点。民间谓之两汉和盛唐,将近三分之一的精力是用于治理新疆。元代的重点实质上还是在新疆地区,到了明、清代,这片土地依然是治理的重头戏。如清代发生了几桩惊天动地地大事:一是平定噶尔丹;二是扫除大小和卓叛乱;三是赶走外来侵略势力阿古柏;四是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五是正式设置新疆行省,使新疆的实际边疆地位形成,首次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之中明确了与外国间的边境线。可以说,不论是远古的汉代、唐代,还是近代清朝、民国,新疆演绎了无数传奇和神秘,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地憧憬和思考。而完成这些使命的人群,是“军队”、“军团”所为,实则是“兵团”的原型。
时至今日,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这片土地,自王震将军率部凯歌进新疆,鞍马未顿,随即开展大生产运动,立志将新疆建成第二个更大的南泥湾,并同步进行剿匪平叛、建党建政,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把近乎农奴制的旧新疆逐步建设成了“塞外江南”。新疆工作专题会议之后,全国援疆拉开序幕,再次把世人的目光集聚在这里。
其实,古今新疆无论从政治的民主性,到民族的大融合;还是从社会的动荡不堪,到人民长期的安居乐业;从经济的极度贫困,到处处繁荣昌盛;从落后的游牧生产,到现代化建设的先锋;从“大漠死海”到戈壁沙漠变良田,边疆出处赛江南。无不体现新疆之美,无不展示新疆风景这边独好!
而这些景象,则正是得益于“兵团”这样一支队伍和这样一群人。
这支队伍,一代又一代,与大漠为伴,以胡杨为化身,聚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汉代,大多生活在“乌垒城”的这个地方,在如今新疆轮台县一带;唐代大多生活在“龟兹”、“于阗”、“疏勒”、 “碎叶”谓之“安西四镇”里;清代,他们的集中地为“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的惠远城及其周边惠宁等八城。如今,他们则广泛地生活在称之为“连队”和“团场”的地方。
今天的这群人,有个顺口溜如是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一代接一代,源源不断地留在曾经是亘古荒原和大漠深处,而后被建设成连片的人造绿洲和繁华的城镇的地方。或者是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在这里安家落户,还有少数一部分,像其他候鸟式的农民工一样,生产形势好而创收有保障的时候,就留下来,反则,要么转移到其他类似的地方,要么回到自己的老家及其他地方继续创业去了。
这个群体生活的团场或者连队,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外界称谓“新建集团”。
当时,以王震为核心的兵团领导者,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哪里最艰苦,就把兵团建到哪,哪里条件最差,就把团场安插到哪。他们从最原始的肩扛背驮,将军扶犁兵拉纤的艰苦创业中走来,到目前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农业体系、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体系、最大的沙漠改造体系和最大的优质棉粮基地。
现代兵团人一方面效仿着从古到今中央政府派驻在西域(新疆)的屯田积谷、应对边事的大军做法,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边生产、边战斗;一方面发扬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圣地延安附近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创业的精神,铸剑为犁,垦荒造田;还同步实现农、工、交、建、商、科、教、文、卫等等一体发展的格局,在沙漠腹地辟绿洲,建城市、建农场,步步为营的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奇迹!沙漠,在人们垦荒造田的过程中,逐步成为片片人造绿洲;祖国西北最边远而漫长边境的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新疆社会、政治、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有了一个长期履行着帮、扶、带的领路队、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和示范队。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
毛泽东、华国锋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疆兵团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胡锦涛同志说:兵团在边疆建设中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是国家稳边、固边、兴边、强边的坚强堡垒。同时,还赞誉兵团人是国土卫士、民族团结卫士、生态卫士。
在新疆的历史上,历代都已经有兵团的存在。只是此兵团非彼兵团,古代新疆兵团无法比拟现今的兵团。在古代新疆屯垦戍边是自汉武帝开始历代政权治国安邦的国策。而在历史上,经营西域卓有成效的当属两汉、盛唐和元、清几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对新疆的治理依然较为突出。俗话说,苦中尝甜甜更甜,弥足珍贵的味道。恰恰两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晚清之后军阀林立的中华民国,虽然对新疆发展的破坏性很大,但也进一步促使了新疆人痛定思痛、寻求安定的强烈愿望,更为规范管理和大规模的建设发展积蓄了力量。
虽然古代新疆兵团,也就是历朝历代在西域的屯田大军,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屯田积谷”和“应对战事”,作用相对比较单一,性质也很单纯。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步大融合,加之后代中央王朝的进步,又发展到现今的兵团,已成为一个综合的实体。他既体现于政治,也体现于经济;既体现于军事,更体现于边疆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需。先是农业,包括水利、林业,而后是工业,包括生产资料和物资的可支配,同步发展了交通,以及科教文卫等等,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实业集团。他的作用,就像前面所述,很全面、很广泛、很深入、意义非同寻常,作用巨大。比如说,促进当地生产的进步,建设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在国内外专家学者谓之“死亡之海”的沙漠戈壁中,开发的良田和人造绿洲堪称人间奇迹,包括开发土地的面积、实现的产值和现代化建设程度等等,规模之大,成就至高,史无前例。又比如说,促进了民族空前大团结,进而促进了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大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大融合。
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兵团,一方面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治理和统治,一方面也顺应了民众所需,方便了区域交流、人文交流和生产交流,保护了边疆地区民族享受中华文明成果的权利,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与各民族间相互认同、相互尊重,以及祖国的统一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纽带。
同时,自西汉王朝的郑吉兵团开始,到以王震将军为代表的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既是建设和经验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升华和社会进步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新疆兵团,和一般的乡村、农场基本一样,差不多就是通常说的国营农场。只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一般的叫“职工”或者“合同工”,干部呢,最基层的连队里叫“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工会主席”、“文教(文书)”、“会计”、“技术员”等,团场里呢,就叫“团长”、“政委”、“副政委”、“副团长”、“政法委书记”、“科长”、“主任”、“科员”、“办事员”、“参谋”、“干事”等等。师里就叫“师长”、“政委”、“副师长”、“副政委”等等;而到了兵团,就叫“司令员”、“政委”、“副司令员”、“副政委”等等,其他部委岗位的干部名称与同级公务员称呼基本一致。
兵团这个名称,自1950年2月改编新疆起义部队时开始正式使用,称之为“二十二兵团”;1954年12月7日起,新疆军区十万官兵就地转业而改编的军区各农业建设师,和陶峙岳部国民党起义部队整编的二十二兵团合二为一,成为现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此之后,全国多数边境省区,在王震的倡导和建议下,相继建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如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广西、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等等。这些兵团的主要任务是搞农林生产,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就“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这也是毛泽东主席的命令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所以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发展中,充当了范本和标本。他的直接领导和重要缔造者王震是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义无反顾地成为全国农垦事业的奠基地和示范地。
1975年,曾一度撤销了兵团。所有的兵团改名叫了农垦局,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81年底在邓小平、王震等国家领导人实地考察之后,恢复了兵团建制,所以至今世界上还唯一称为兵团的地方,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了。王震同志曾说:兵团的存在很有必要,他们平时搞生产,搞建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新疆现代化建设事业做示范,当表率。战时可以发挥不穿军装、不要军费的边防部队作用,是巩固边防、强化边防的坚强后盾。
新疆兵团这个组织一直延续了下来。90年代初,她被国家确定为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单位,在中央召开的各类会议上,都能见到兵团人列席的身影。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广泛地使用着兵团生产出来的产品,包括粮、棉产品,因为这里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基地,生产的粮棉份额占据的比例很大;包括特色水果物产,有新疆兵团所生产的“新农”牌、“锦”牌等棉花都是世界品牌;有“天山雪米”也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大米;有“大漠”红枣、“大漠绿岛”薄皮核桃等一大批品牌水果。
另外,兵团从建设初期以来,除以原抗战时期著名的三五九旅为代表十万官兵就地转业,进行屯垦戍边外,一批又一批的支边青年、复转军人、热爱边疆建设的人们,都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进疆。还有大批融入其中参加生产的五湖四海的农民、工人、商人,或是学生,参加每年一度采拾棉花的大批临时劳务工,都已经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兵团建设,领略了她的风采。曾经很多兵团人还这么说:兵团人没有乡籍和祖籍,只有国籍,在兵团任何一个基层连队,都能听到大半个中国的方言。
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这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兵团以其独特的人文环境、群体构成,这样一个包容和怀抱五湖四海的俊男、靓女、能人、庸人的地方。山东籍的姑娘与陕西籍的小伙成了一家,四川籍的青年和河南籍的老人成了朋友,原本是五湖四海的人,马上就成了姐夫、小舅子、儿媳妇、女婿等等,然后,一人连一家,一家连三家,小家连成了大家,久而久之,单干户就成了串门亲戚。什么是单干户呢?就是兵团人习惯说的没有成家立业的光棍汉和黄花闺女。这样也是兵团的一大特色。
兵团内部干部职工之间,有个通俗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这个群体的性质:是农民有工会,是企业要办社会,是政府要纳税,是军队但没有军费。我们把他叫做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特殊组织!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在传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兵团,实现了稳边、实边、兴边、强边的四重目标。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无锡站 wx.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