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靖笙:信息架构未来企业
2016-01-20 33190

信息架构未来企业

                                                                       张靖笙

 

 

开场白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的主题是信息架构未来企业,这个主题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探讨未来的企业会是怎样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这里包括我们该如何认识企业,认识企业的本质,以及探讨企业在未来如何生存的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

第二层含义是探讨未来企业的信息化该怎么做,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了,每个企业为了生存都要的通过信息化来配置和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这给软件工程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我们需要在更大的上下文来开展软件工作。

   

说文解字:认识企业

既然企业是讨论的主角,我想首先和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看企业的含义:

 

“企”是会意字。从人,从止。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止”,“止”意为“停步”。“人”与“止”联合起来表示了本义:“人停步(观望)”,这个人在踮起后脚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可用为盼望的意思。

 “业”是象形字。从丵(念酌),从巾丛生草。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多用来描绘对重要事情的概括,至今多演变为事业、家业、功业、职业。

说文解字告诉我们,企业最根本的意义还在于盼望(成就)一些举足轻重的事情,例如事业、功业、职业.....

 

 

理解现代经济中企业的本质

早上田俊国老师也提到了科斯的观点,企业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按现代经济学理论一般的定义,企业是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以经营获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其他利益涉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

 

从微观层面,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了各自的利益需求,从宏观层面,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未来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地位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久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到决定的一词之变,为未来中国发展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 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这些出现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文字,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在中国未来的市场体系下,企业将通过市场机制,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

 

 

关于企业持续成长的逻辑环

市场环境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是影响企业命运的外因,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因是什么呢?我这里和大家简单分析关于企业持续成长的逻辑:

n  首先我们说企业的成长体现在一些看得见的经济指标的对比,例如业务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业务;

n  在背后推动业务的是什么?是企业经营者对业务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对人财物等生产力要素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我们可以称之为管控;

n  管控的背后是企业的治理机制,企业通过良好的治理机制促使经营者合法合规和有效地履行经营责任并达到既定的绩效目标;

n  而企业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不是一触而就的,要在有远见的企业家以建立百年老店的经营哲学的指导下形成的,包括了企业的价值定位、愿景格局和战略路线。

n  企业哲学又回过头来从业务的发展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企业的经营哲学

如前所述,企业的经营哲学是企业决策者对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哲理性思考,是决定企业命运、推动企业可长期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我认为,企业的经营哲学有以下三大基本命题:

ü  第一个命题是“为什么要做这个企业?”,这个命题表达出企业的存在价值,即“企业是谁?”的问题,代表了企业当前在市场的地位和让企业生命延续下去的理由。

ü  第二个命题是“企业未来要成为什么?”,就是“企业要去哪里”,企业愿景的问题,一个企业的愿景是全体成员为之奋斗的目标蓝图,必须是前瞻性、挑战性和更为宏伟的。

ü  第三个命题是“企业要做什么事情?”,可以概括理解为企业“安身立命”所做的全部努力,安身体现了要让企业的生命延续下去,立命体现了企业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和前面两个基本命题是密切相关的。

 

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哲学的外在表现,简单来说,企业战略就是要回答企业未来要到哪里、从今天的位置怎么才能到达那里的问题。

 

企业的基本需求层次论

对企业生存的哲学性思考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家的精神追求是密切相关的,这点和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基本吻合的。

按照马斯洛教授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个体生命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的基本心理需求所组成,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

企业成长的内在力量也是由不同层次的业务基本需求组成的业务的动机,类似人的需求层次,每一层次的企业业务需求的满足,也将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境界和程度。

当一个企业刚刚成立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这是最底层的需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力的提升,企业在市场地位也就会慢慢提升,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定位。

未来企业的生存哲学

早在2004年,IBM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包括中国企业家在内的CEO调查,问题是回答什么才是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450名被访问的CEO给出了相似的回答:差异化、快速反应和高效率,通过差异化市场定位让企业“安身”,依靠快速反应和高效率来“立命”,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中找到让自己持续生存下去的位置。

中国企业未来该如何获得差异化、快速反应和高效率三个关键成功要素呢,我认为必须拥有三方面的能力。

ü  学习力:企业必须积累源源不断的知识资源,通过持续的创新巩固自身的差异化定位。

ü  应变力: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准确把握市场和时代脉搏,选好合适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对变化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应对决策,与时俱进,适者生存;

ü  执行力:好的战略需要有好的执行才能落地,企业必须拥有健康的运营体系,对于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有良好的执行力。

我把以上称为未来企业的三力哲学,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力代表了创新力、应变力代表了生命力,执行力代表了竞争力。我认为三力哲学可以指导企业保持持续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企业未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必要条件。

 

从权力到数据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这几年频繁成了各种官方主流言论的热门词,到底什么是企业的转型升级?我认为是在不确定的变化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改变和调整自身管理和业务模式,提升企业自身各项实力和能力,让企业从当前向行业领先的企业形态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是一条漫长和充满各种风险和艰辛的道路,会遇到各种的困难,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变革企业的治理方式毫无疑问是转型升级之路上一个最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最难过的坎,这个坎能不能迈过去,很大程度决定了中国企业能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转型。

 

企业通过配置各种资源,以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是全世界都认可的概念,而不同是如果管治企业追求市场价值的行为方式。广义的企业治理是指通过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潜在的投资者等)的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简单来说,企业治理是企业如何管治企业的行为方式,以及企业通过哪些途径用以变革企业行为方式的机制。

 

我在IBM有位朋友是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他曾比较过中美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他认为美国企业治理以流程为前提和国内以组织为前提的差异。中国企业对决策人的任命通过组织确定下来后,组织赋予其很大的权力凭个人的意志来做每项业务决定。而美国不是这样的,美国企业很强调决策过程的流程化,对于每项业务决定,美国有复核人的角色,A、B角的概念,不断审计的概念,虽然我国的企业内控规范和美国的很相似,只是在执行上并不按内控规范来做,这是最大的问题,很多时候中国的企业还是领导人说了算。 这种企业就像这里所展示的四拍,领导拍脑袋做决定,拍胸口定目标,出现了失误拍大腿,把企业搞崩溃了拍屁股走人,虽然权力机制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高效的,而从跨百年的企业发展周期来看。以小数人的意志来配置企业各项资源是高风险的,权力集中在小数人手上也很容易滋生腐败和欺诈,企业的当权者们固有的人性弱点和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将给企业的广大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也是巨大的。

 

 

企业在高度开放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强者才能生存,依赖少数人权力来治理企业的方式明显已经难以适应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市场中形成的契约文化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智地认识到,当今企业的治理,必须从高风险的人治转型到风险长期可控的法治机制,以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平衡的方式处理好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客观真实的数据无疑是利益各方最大的公约数,只有依据数据来决策,以数据衡量绩效,用数据分析问题,以数据洞悉趋势,这样才能赢得各方的共识和信任,避免内耗,才能形成长期发展的合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维持企业的有序稳健成长局面。

 

   让数据来说话成为取代陈旧的组织权力文化,也必然成为管(治)控(制)好一个成长中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体系的必然要求。

 

 

未来企业对信息质量的要求

对企业各项活动的信息化和信息的披露要求,也正反映了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对有效控制企业风险、获得企业长期发展回报的利益诉求。极其严厉的塞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简称SOX法案),是在美国安然”“世通”等一系列的经济丑闻爆发后颁布的。塞班斯法案对企业提出了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把透明、准确、及时、可预测这四个关键信息质量的驱动因素作为行业领先的公司进行变革的目标,这些因素是遵循萨班斯法案的结果也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创造了长期稳健的价值,企业的发展随着透明可控而赢得各方更多的信任,经营也会更加稳定和可持续,通过高质量信息的取代通过权力体现了企业治理机制的成熟。

2008年中国财政部牵头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对企业的监管要求是和国际接轨的。

 

 

 

企业的数字化生存

在一九九五年,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这本书可能很多朋友也看过,而里面最为世人称道的说法就是“原子和比特”,毫无疑问,这个预言在今天正逐步成为现实,不管愿意不愿意,大数据时代如当年尼帝所预言的,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广泛的比特(也就是数据)包围了。

数字化是天下大势,正如去年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在已经不用再争论中国企业要不要信息化了,而是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面如何生存的问题,在信息化应用方面落后的企业在未来也将会越来越难生存下去。

我这里借用一下IBM中国区总裁DC钱的观点,当前企业面对全球化市场的一个根本矛盾,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性市场与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型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势如破竹,一日千里;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仍然用已经显得过时的模型来管理业务,在这一矛盾作用之下,发展危机的出现绝非偶然。

 

接下来的话题进入本次分享的第二部分内容,探讨企业信息化未来如何帮助企业完成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历程看企业信息化悖论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企业信息化经历了主机、微机、局域网、互联网几个时代,早期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信息化是由一系列的IT项目组成的电子化系统建设过程,系统建成好象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就达成了,这体现了单纯的IT技术观点。

这种观点恰恰带来了企业信息化的一个悖论-----企业投资信息技术希望节约人力成本,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的投入建设,企业开发和运维庞大的信息系统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的业务并未升级,那么信息化产生的成本反而可能还高于当初的人力成本。几年前,一个关于ERP的笑话体现了以系统建设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悖论:“企业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这个悖论表明再仅以单纯IT技术观点来实施信息化是行不通的了。

早上从温昱老师那里听了一句很好的话,怎么看影响怎么干,所以,要打破上面的悖论,必须重新端正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近些年,在拥有多年信息化经验的行业,例如银行业,已经日益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所带来的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的变革,因此,企业信息化和战略、业务以及各项制度建设的融合是当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重点工作。从这些企业的实践中,体现了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从单纯的系统建设拓展到系统建设加企业业务能力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路线上类似修路一样的基础性工作,而随后业务能力也要上路才能完成企业信息化的闭环。

 

 

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零散的企业数据

当今的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的发展格局下,随着业务规模的成长,企业的各个业务职能单元已经广泛地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点。

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业务职能部门,他们对IT部门纷纷提出了不同的信息化需求,以支撑本部门的业务运作和管理的需要,IT部门以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立了不同版本的ERP、CRM、SCM、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去满足这些业务需求,因此企业得到的是条块化的信息技术架构以响应业务部门不同的需求,形成了如上图所示的星罗棋布的企业信息系统格局,企业的核心数据零散地分布在各种独立开发的信息系统之中,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缺乏有效的集成和共享,形成了企业的一个个“信息竖井”或者说“信息孤岛”。

 

 

 

企业数据的用户面对的困惑

  在这样的零散的企业数据局面中,当需要数据来支持业务决策的时候,数据的用户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l  我能相信我看到的数据吗?

l  数据从哪里来? 

l  我的企业里面有什么数据?

l  数据如何在企业内传递?

l  数据之间有什么联系?

l  谁能解释数据的含义?

l  数据里面的术语是怎么定义的?

l  等等

 

说文解字:认识信息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正确的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对于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从虚假的数据出发,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歪打正着”在复杂的决策中能够奏效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谈到这里,我们再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信息的含义: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不虚伪。

“息”是会意字。从心,从自,自指的是“自身”,自和心合起来的意思是“心上只有自身”,除掉杂念,专心致志。

可见,只有被理解并且最靠近被描述对象的真实状况的数据才是信息,不能被理解或者是虚假的数据都不能成为信息。

这里我们给一个直观的小例子,例如1.85是一个数据,而赋予了真实的业务含义,奥巴马身高1.85,这个数据才能成为被理解的信息;从信息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内容,例如“大部分黑人的身高在一米八五左右”,这样对于企业做出相关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例如生产销售给黑人市场的批量服装尺寸要依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

只有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正确的行动,让企业真正实现业务价值。而如何消除前面提到的数据问题,为决策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是未来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转变数据资源为洞察力、进而实现业务价值之道

IBM在智慧地球理念中提出,企业应以更智慧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营。智慧地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特征:更透彻的感应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将这三大特征有机地融入企业的业务与技术层面中,可以推动企业的转型与创新,进而支持实现智慧的企业的解决之道。

今年10月,IBM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睿兰(Ginni Rometty)女士在新加坡的IBM  InterConnect大会中指出,信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自然资源,信息和分析将是未来所有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社会和企业将进一步使用信息分析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推动社会进步,构建“智慧的企业”新模式,以全新的方式做出决策、创造并传递价值。“智慧的企业”将符合三大特征:一是捕获和分析数据,以数据驱动决策;二是将智能融入产品和生产流程,以智能创造价值;三是细分客户,按照个性化需求交付价值。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成为一个“智慧的企业”将很好地帮助企业提升学习力、反应力和执行力,推进企业成为创新的行业领导者,在实现转型的同时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罗睿兰在另外一个场合发表的观点,我认为能更好地表明企业向“智慧的企业”转型的核心要义,她说:“这一改变带来的最大贡献在于,能迫使所有实体都成为真实可信的组织”。

   

企业架构---落地企业战略的工具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和消除前面所提到的企业信息化无序发展所形成的零散的企业数据的局面。在当今业界,运用企业架构的方法来规划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蓝图,确保信息化的有序发展,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

 

如何把战略贯彻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是让战略落地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说战略是让企业做正确的事情,企业架构就是帮助企业正确地做事情、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

 

企业的架构包括企业的业务架构(也称为运营模式)和IT架构,现代化的企业是一个需要高度协同、分工合作的复杂组织,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要依赖企业多个要素的互相配合,对信息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而且有些方面的需求可能是互相排斥的,需要做统筹考虑。因此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必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看待,企业的架构作为一种对企业多角度的综合描述,实现对企业从战略到业务到IT的一致的系统性描述,确保企业各个部分在转型中能有机组成一个整体。

   

企业架构包含的知识内容很丰富,系统的培训一般最少也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今天时间关系我这里就不深入介绍了。

企业架构体现业务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运用企业架构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的信息化规划蓝图,将作为连接业务战略与具体解决方案的纽带,在企业建立具体的业务能力和开发IT系统的时候,必须遵循企业架构的原则,注重与企业整体发展方向的步调协调,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

和城市建设的过程类似,如果在建设的早期不对城市做总体规划,确定好城市的发展定位、功能分区,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各部分建筑的接口连接关系,并在建设过程中指导具体工程的局部设计,则随着城市的快速成长就会暴露出诸多问题,譬如我们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感受过路面被反复挖开,以修理和铺设水、电、通讯线路等不同设施的困扰,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单个系统的建设或多或少都会跟企业的其他系统或者业务发生关系和造成影响,所以,通过及早的规划来避免过去每个部门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的无序状况是保障企业信息化投资落实到战略转型的必要措施。

企业架构有利于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能够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的保障。在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架构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室,数据治理等措施来确保每个项目解决方案遵循企业架构的要求。

 

 

按企业架构的指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战略

使用企业架构演化的方法,我们可以预演当今现代化企业的战略转型清晰的过程,在企业架构这个基因DNA的指导下,企业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过程,伴随着企业的业务优化和业务创新,构成了企业战略发展的转型之路。

在数字化社会的今天,不能采用信息技术升级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方式的企业已经事实上成为落后的生产力,已经被日益边缘化,很快会被市场和产业所淘汰,而企业在持续培养学习力、应变力和执行力的过程中,变革和调整也是持续性的,因此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优化和持续投资建设也是理所当然的。企业要安身立命,长治久安,做大做强,必须在良好的战略规划之下,按照企业架构的原则,匹配业务能力的持续成长需要不断升级和改造自己的IT体系、以支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结语:水的哲学

非常抱歉,组委会给的时间我已经尽力充分利用了,在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试图穿越了关于企业和信息化的很多概念,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我涉猎了大概五门十天的课程,很多点可能没讲透彻,感兴趣或想拍砖的朋友可以会后私下交流。

总结我们这次分享的主题,未来的企业不管演变成怎样的形态,其最根本的使命还是让人寄托成就举足轻重的盼望,这是本次主题的第一层核心观点;诚如松下幸之助经营企业的自来水哲学,“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益,而只是将寄托在我们肩上的大众的希望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完成我们对社会的义务。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

而在企业未来的生命历程中,信息扮演的角色,我认为可以简单归结为一个 “信”字!如果说一个好的企业是让人持续寄托盼望的大版;那么一个好的企业信息系统,就是能把各方盼望持续粘在这个大版上的粘合剂,粘合理想的信念和现实的利益、经营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这是本次主题第二层核心观点。〝孔得之容,为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有信。〞

最后,我想借用一下《道德经》里面的话作为结语,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想水的哲学毫无疑问就是对企业信息化该怎么做的最好诠释!

 

(定稿于2013年12月7日)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无锡站 wx.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